admin@jxltgk.com
15506508582
admin@jxltgk.com
15506508582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7月26日报道(记者:吴兆喆)种树!种树!种树!30年前,我就这样说;30年后,我还这样说!山西省灵丘县下关乡铁角台村党支部书记付艮昌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结。
中国绿色时报7月26日报道(记者:吴兆喆)种树!种树!种树!30年前,我就这样说;30年后,我还这样说!山西省灵丘县下关乡铁角台村党支部书记付艮昌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结。在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生态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农村,汇集了大量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等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依托。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一直是我国生态建设进程的一项重大课题。或许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才有最真切的感受。
一肩挑着责任,一肩挑着希望52岁的付艮昌文化程度不高,话也不多,但谈到种树,他的眼里就会发出异样的光芒。在县、乡两级干部眼里,付艮昌踏实能干,尤其理论水平与日俱增;在乡亲们眼中,他更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能耐人。对于生态,付艮昌寄托着自己独特的情感。
他说:一肩挑着责任,一肩挑着希望,只要我不倒下,树就不能倒下。从记事起,听见的、看见的不是狂风就是黄沙,尤其每年春天,饭碗里都能落一层沙子。
忆及过往,付艮昌掩饰不住激动,风沙大,庄稼也长不好,那些年,穷呐!灵丘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境内群峰林立,沟壑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辛勤劳作一年,最多能落得肚儿圆。
1995年,36岁的付艮昌上任铁角台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就治沙和致富的事,已经琢磨10多年。当时,我就认准两件事:一是种杨柳树,为了阻止风沙进门;二是种核桃树,为了过上好日子。付艮昌说。
铁角台山高路陡,岩石遍野,在没有机械工具可依靠的情形之下,付艮昌带领村民驴驮人担运苗,砸石凿坑植树;由于条件所限,引水困难,人工挑水成了保证树苗成活的唯一选择。付艮昌要求干部带头,责任到人,徒步往返于海拔1400米的大山之间。
要想改变生存环境,首先得改变思想观念,没有好生态就不会有好生活。付艮昌说。2006年,灵丘县委书记张小立提出铺天盖地、见缝插针的绿化方针后,铁角台村依托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重点突破、规模开发,全村梁、峁、沟、坡、塬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将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有助于改善世代生活的恶劣环境,更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下关乡副乡长刘兰成告诉记者:在铁角台村的带动下,全乡14个行政村都把生态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铁角台十六年如一日的绿化精神,不仅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体现了树立健康生态价值观的时代精髓。
目前,栽树、铺路、修桥、筑坝、建设乡村生态园凡是投身于生态建设,下关乡农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截至2010年年底,下关乡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9.1%,比全县森林覆盖率高出1.1个百分点,比全省森林覆盖率高出11.1个百分点,不仅为山西,也为全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出大山!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出大山!接受记者采访时,付艮昌掷地有声地说。付艮昌告诉记者,致富的途径很简单,首先是有合理想法,其次是把合理的想法付诸行动。
对于铁角台,致富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发展林业产业。在铁角台村采访的两天里,只要谈到林业,谈到核桃,村民们打开的话匣子就合不住了。村会计付秋元告诉记者:1棵老核桃树能抵得上1亩责任田的收入。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付秋元分到1棵树龄近百年的老核桃树。如今,这棵树年产青核桃350公斤,产值超过2000元。村民付新国的林粮账更是一目了然:种1亩玉米,亩产400公斤,1公斤1.8元,总收入720元,刨掉种子、化肥、农药大约350元,落得370元;1棵盛果期核桃树每年至少产50公斤青核桃,1公斤青核桃卖6元,收入300元。
在我们这样的土石山区,要想富裕起来,单靠种地是不行的,必须把山林利用好,发展林业产业。付艮昌说。他认为,农村的科学发展就是要让群众的生活更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怀着致富的梦想,1995年至今,付艮昌带领铁角台村民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业经济。
16年来,这个不足百户的村子共植有核桃树6000余棵,杏树、桃树、柿子树1万余棵,干果林总量达到了1000亩,村民年收入已由当初的800元实现了翻两番。目前,核桃收入至少能占到人均年总收入的1/5。付艮昌说。核桃树,已经成了农民们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幸福树。
在铁角台的示范带动下,核桃已经成为下关乡创造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成为全乡扩大农民就业的致富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以核桃为主导的林业产业,不仅是缓解生态压力,实现城乡生态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灵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下关乡乡长臧福升说。
付艮昌预计,之前栽植的核桃树,到2015年以后进入盛果期,人均可增收2000元。林业收入将占到总收入的30%以上。
作为村党支书,付艮昌考虑的事情远远超出了生态建设的范畴。他认为,农村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
2005年,他联合村里6个人修了一座进村的桥,彻底结束了夏天趟水、冬天过冰的进村难问题;2007年,他自筹资金2万元,为铁角沟和龙会堂两个自然村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几辈子吃水难的问题;2010年,他筹资6万元,为村里修了230米长的护村堤坝7月10日,记者一行跟随付艮昌看望深北沟湾自然村89岁的村民刘玉梅时,老人的儿子付记德告诉记者,2010年春,看到老人的住房有坍塌危险,付艮昌自己出资1万元,在汛期来临前为老人盖了两间新房。你为什么自己出资给老人盖房?记者问。村委会没钱,我不能看着人被房子砸死。
付艮昌说得很自然。在铁角沟自然村,79岁的村民么贵告诉记者,他祖上从没走过水泥桥和水泥路。他说:又修桥,又铺路,这共产党呐,不要钱还给钱,你说好不好?就山言山,付艮昌认为,只要能把山区的潜力、林地的潜力发掘出来,整个山区经济面貌必将发生重大改变,党的惠民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抓住三色资源,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啥叫机遇?机遇就是看你有没有准备。在咱村里,只要抓住三色资源,就抓了发展的机遇。
付艮昌拿着铁角台村发展规划纲要对记者说。铁角台资源丰富,集绿色、红色、古色于一体。如果统筹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用文化包装打造旅游品牌,或将可以把生态旅游做大做强,让静态的生物活起来,让古朴的文化动起来,让美丽的风光靓起来。
说到绿、红、古三色资源,付艮昌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距今已有170万年历史的桃花溶洞,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推行胡服骑射政策的赵武灵王的墓冢,已被山西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建于北魏的觉山寺,隶属五台山下院的曲回寺,早种晚收的禅庵寺、药王庙凡此种种,令人叹为观止。令他自豪的还有当地传承的红色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王震将军曾在这里指挥战斗,原雁北地委专署、灵丘县委和三五九旅等党政军机关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中共北岳五地委遗址、向阳食堂遗迹在此游览,润心无声。单纯的红色旅游或古色旅游,总难以让人尽兴,但如果将这两者与绿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红色旅游上下铸魂功夫,在古色旅游上下健脑功夫,在绿色旅游上下强体功夫,那么,在游客增加历史、革命、生态知识的同时,将有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旅游释放的经济吸引效应、政治文明协调效应、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效应必将促进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付艮昌说。
当然,这里的绿色资源毋庸置疑。鸡岭峡景区林壑悠美、曲径通幽;聚龙峡景区山石奇异、瀑布飞鸣,还有康泉野浴池。尤其是闻名省内外的下关核桃,仁满壳坚、营养丰富、味道甘美,是灵丘乃至山西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
付艮昌说,目前铁角台正在规划新的干果经济林基地,要将全村上万亩荒山全部利用起来,栽植核桃、楸树等经济树种,以提供丰富的林特产品和具有农村风土人情的生态文化产品。按照他的预期,规划全部落实后,铁角台将成为灵丘县最大的核桃基地和生态旅游集散地,仅核桃一项,按照盛果期每棵产干果5公斤计算,年可创收1.5亿元,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此外,我们将立足生态特色,使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做好家园、田园和山园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生产力发展优势,生态建设中的变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付艮昌说。铁角台村大生态格局的发展思路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认可。县委书记张小立说,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才是城市发展真正的软实力,针对能源发达的地区,举红色旗、打绿色牌,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公众生态意识,更能提高绿色GDP水平。
致力于天上清新、地上翠绿,读懂了生命绿意的价值,报之以打造生态家园的自觉行动。付艮昌及他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特色资源开发等理念,为我国中西部生态脆弱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坐在家门口,付艮昌向记者盘算着:上级检查、村里规划,栽树、筑坝、修桥、铺路,孩子上学、老人养老每一项他都要亲自参与,还得处理妥当。付家门前的核桃树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枝丫随风轻晃,洒在水泥路面上的光斑细碎而温暖。
付艮昌言语集录我就认准两件事:一是种杨柳树,为了阻止风沙进门;二是种核桃树,为了过上好日子。一肩挑着责任,一肩挑着希望,只要我不倒下,树就不能倒下。要想改变生存环境,首先得改变思想观念,没有好生态就不会有好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土石山区,要想富裕起来,单靠种地是不行的,必须把山林利用好,发展林业产业。
农村的科学发展就是要让群众的生活更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我们将立足生态特色,使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做好家园、田园和山园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生产力发展优势。生态建设中的变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本文来源:雷火体育APP官网入口-www.jxltgk.com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